中国绿色时报8月13日报道 地处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西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因核桃而闻名。 康熙《云南通志》卷十记载:“核桃大理漾濞者佳。”《滇海虞衡志》亦载:“核桃以漾濞江为上,壳薄可捏而破之。”漾濞主产大泡核桃,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油率高,久负盛名。早在1000多年前,漾濞大泡核桃就已作为商品流通。 记者日前随云南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这座小城,欣喜地发现,满山遍野的核桃树成了这里扶贫攻坚的“先锋树”、新农村建设的“致富树”、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态树”、推进漾濞大发展的“基础树”,所到之处,所见所闻令人称奇。 ■一奇:万般宠爱在一身 漾濞人少林子多,每平方公里人口仅为51人,而森林覆盖率却高达78.77%,其中一半是核桃林。 满山满岗的核桃给漾濞带来了诸多荣誉:1979年,漾濞大泡核桃被全国核桃技术协会评为“全国质量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1995年,漾濞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定为“中国核桃之乡”,并载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2000年,漾濞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称号。2001年,漾濞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漾濞大泡核桃原产地”证书。2005年,漾濞获得“中国核桃产业龙头县”称号。2006年,获得核桃有机食品转换证,2007年正式进入有机生产。 目前,漾濞在省外已建立100多个贸易伙伴,每年出口大泡核桃1万多吨,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6%。2006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国情调研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课题调研组等纷纷到漾濞参观考察,该县至今已接待考察团队150余个、上万人次。 ■二奇:小县也能成大器 多年来,漾濞县委、县政府把优先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作为兴县富民的突破口。2005年,漾濞县在全省率先成立核桃产业化发展办公室,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林业、农业等15个相关部门参加。县委、县政府政策暖风频吹:鼓励个人、集体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以联营、入股等形式发展核桃;允许干部职工、部门、集体单位与村组联合开发、规模化种植核桃;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核桃产业化发展;利用以工代赈、扶贫攻坚绿色工程等林业重点项目扶持农户发展核桃;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造林绿化项目中,优先规划安排核桃种植;要求干部职工和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户高标准种植核桃;招商引资,加速核桃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县共争取发展核桃产业资金3.2亿元。 优惠政策频频出台,带动全县核桃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漾濞核桃种植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4.6%,全县核桃种植面积62.14万亩,农民人均核桃树达90株,年产量2.42万吨,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全县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突破10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特色经济林10余亩,山区农民已基本实现向果农的转变。 漾濞县引进了60多户加工企业,培育了400多户个体加工户,开发出核桃休闲系列产品、核桃乳、核桃粉、核桃油、核桃胶囊、核桃活性炭、核桃工艺品等8类产品。全县年加工核桃干果3万多吨,原料不足,要从周边地区调入核桃8300吨。漾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核桃种植、加工基地,最大的核桃产品贸易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三奇:坝区劳力山区卖 漾濞核桃产业的发展,让山区群众真正体会到了靠山吃山、靠山养山、靠山致富的滋味。 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3%。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山区农户达44户,最高年收入超过30万元。坝区农民由于受土地制约,缺乏持续增收的支撑产业,收入远低于山区农民。 每逢核桃收获、加工时节,坝区群众纷纷前往山区打工,每年可就地转移1.6万人半年的富余劳动力。 ■四奇:核桃挂在枝头卖 漾濞核桃品牌效应越来越高,近30年来,价格不断攀升。去年,漾濞核桃市场价达30元/公斤左右,是10年前价格的50多倍。漾濞核桃供不应求,青果还挂在枝头,就被各路客商预付定金抢购一空。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随着核桃富民产业的形成,群众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方家中有无核桃树、有多少,成了婚嫁的重要标准。坝区姑娘、小伙儿,争着来到山区谈婚论嫁。 茅屋、炊烟、糠粑粑的历史在漾濞一去不复返。 光明村茅刺坪村民小组的胡淑贞拉着记者的手一再叮咛:“我娃娃在昆明上大学,你一定要代我去看看他呀!” 我答应一定去看看,尽管他并不是核桃之乡走出来的唯一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