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月29日报道(记者 王建兰) 2月1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核桃增产潜势技术创新体系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经过20年的实施,使我国核桃平均产量由每公顷373.5公斤提高到1470公斤,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核桃生产国。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效培育技术,我国核桃生产以粗放经营为主,品质良莠不齐、产量低。1990年,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牵头组织相关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组成全国核桃科技攻关协作组,开展了核桃增产潜势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突破了良种无性繁殖技术,完善创新了高效栽培技术,建立了花果发育指标体系,推广应用了研究成果。无性繁殖一直制约着核桃产业化发展。专家根据核桃芽体、枝条结构和生长发育等特点以及伤流产生规律,采用埋枝黄化复幼技术扦插繁殖核桃良种,使生根率超过90%。同时,采用试管继代培养复幼并结合二步诱导生根法进行核桃良种试管微扦插繁殖,使生根率达到98%。在研究过程中,专家深化了对难生根阔叶树种生根机制的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了提早芽接时期,并采取芽接前的放水措施,使芽接成活率由1990年前的10%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95%以上。针对我国核桃产区的自然条件和品种特性以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专家研究建立了我国核桃良种和坚果品质区域化、优质化的指标体系。最终,项目探索出了适宜我国平原地区、低山丘陵区、中山丘陵区栽植的早实品种。针对西南山地立体气候特点,项目确定了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发展泡核桃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海拔高度,最适生区海拔为1800米-2200米,较适生区为海拔1400米-1800米和海拔2200米-2400米。研究人员还针对沟坝和坡荒地不同坡度,提出了“回字形”、“回字埂”和“隔坡水平沟”3种整地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核桃树干周、株高、新梢生长量、光照情况和光能利用率的结果,研究得出目前早实核桃幼树理想的树相指标。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我国应用最广泛、最高效的核桃苗木繁育技术。自2001年以来,成果推广应用于太行山区、秦巴山区、云贵高原区、黄土旱垣区、新疆沙漠绿洲区等全国核桃主产8个省(区)的169县(市、区)。2003年-2006年,项目新建核桃试验示范园112.29万亩。1990年-2010年,项目推广面积达2065.5万亩,新增产值3410亿元,新增纯收益2676.6亿元。 (来源:国家林业局)